top of page
IMG_9996_edited_edited.jpg
E0478AA3-2BC4-432E-B9F7-32849DA508AA_edited.png

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,性別平權逐漸成為普世價值。

婦女權益的法條修訂打破了傳統父權法制的堤防。

IMG_9996_edited_edited.jpg

然而,法律平等了

民間觀念也平等了嗎?

1668499526_288383 (1).png
624B5F92-7FA2-43B0-BEA7-F2F15A59CB51_edited.png
624B5F92-7FA2-43B0-BEA7-F2F15A59CB51_edited.png
messageImage_1667710287649.png

查看

font (2).png
font (3).png
font (1) (1).png
font (2) (1).png
font.png

font (1).png
font (2).png
60114_102406496489963_3498404_n.jpg
C5250CED-E4F2-4C38-9DFB-0B0ECAA5A650.png

華人過去受農業社會影響,對勞動力的需求非常龐大,逐漸由母系社會轉為父系社會,同時形成「多子、多孫、多福氣」、「重男輕女」等文化觀念。

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林茂賢
社會結構改變 女性地位提升
DSC00429_edited_edited.jpg
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伍維婷
A897F858-2E99-49B9-99D8-AE6B2C781D22_edi

過去我們的文化,乃至法律,都是為了鞏固父系的血緣,而隨著經濟的轉型,帶來的社會結構轉變,也使得女性地位逐漸提升,同時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推廣,也令過去男尊女卑的價值觀逐漸鬆動,許多人開始意識到,從父姓的習俗確實隱含著以父系血緣為中心的觀念。

圖片4.png

文化傳統的改變,經常晚於法律

56A2C11B-2EA6-467A-B021-64D9286CDC19_edited.png
DSC00467.JPG
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 陳逸

宗族的重要性對現代人雖愈來愈小,但華人從父姓的傳統已延續數百年,並非經歷十多年的修法就足以撼動。追求家庭中的性別平等時常得承擔許多家族成員的質疑,與社會的異樣眼光,姓氏所牽涉的傳統文化價值,並非經歷十多年的修法就足以撼動。

5

_E8_9E_A2_E5_B9_95_E6_93_B7_E5_8F_96_E7_95_AB_E9_9D_A2_202022-11-12_20151003_edited.png

​10

出生嬰兒從母姓比例

2009       2010       2011     2012      2013      2014      2015      2016      2017      2018       2019      2020       2021

跟誰姓有很重要嗎?

這樣是不是叫「抽豬母稅」啊?

小孩從母性會被人家笑啦。

這樣我要怎麼跟祖先交代啊?

又不是入贅,怎麼可以讓小孩從母姓?

56A2C11B-2EA6-467A-B021-64D9286CDC19.png

人們仍然很習慣做性別的糾察隊,只要有人超乎性別文化的常軌,做出了較為平等的協商式選擇,例如讓男性照顧小孩,女性出去工作;或是讓小孩從母姓,都非常自然而然地要面對親戚的詢問,甚至會從好奇演變為指責,或是無緣由的對該家庭產生太太一定很強勢,丈夫一定很軟弱的刻板印象。

DSC00426_edited.jpg
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伍維婷

落實法規政策 包容個人選擇

就保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給付件數

即使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傳統思維存在已久,在政策的推動下,性別平等觀念仍逐步開放,使過去許多被認為理所當然的刻板印象逐一打破。

 

以就保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給付人數為例,根據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顯示,近年來,給付男性比例已由2015年的16.47%,增加至2021年的19.35%

伍維婷認為,此現象的關鍵與性別平等教育法,以及性別工作平等法的推行有關。隨著社會風氣改變,愈來愈多年輕父親,能投入更多時間育兒,也更願意將家務視為己任,而非傳統認為的只有女性該操持家務。

A897F858-2E99-49B9-99D8-AE6B2C781D22_edi

我們都能成為性別議題的重要他人,若發現親友中,有人針對性別議題做出較為平等的選擇時,我們應該以行動去支持他。若人們都能更開放的去包容與支持不同選擇,就能加速落實文化上的平權。

DSC00429_edited_edited.jpg
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伍維婷
770101384.png
A897F858-2E99-49B9-99D8-AE6B2C781D22.png

在從母姓議題,或是在婚嫁、喪禮儀式上,每個人都能在能力所及範圍實踐一點性別平等,那些根深柢固的性別觀念就能有更大的轉變。

臺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 彭渰雯

家庭協商故事

抽象圖案28
6478BEE1-1315-4DC0-B7A6-7F55C577BE9D.png
00:00 / 00:30

如果家庭這一關能突破的話,外人的阻礙是很小的。由於我先生也認為從母姓是件有意義的事,所以由他去說服公婆。

我們採用的策略是,讓兒子取單名「川」,若有人以為他叫「溫彭川」,我們也不會否認,如此一來,住鄉下的公婆能省去與人解釋的麻煩。

我們在孩子小時候,就會讓他認知從母姓是少數,使他有足夠的心理建設;我們也會直接跟老師說明孩子是從母姓,避免老師以為家裡有發生什麼事,又不好意思問。

比較有趣的是,後來我們又有一個女兒,從父姓,但名字第二字是我的姓,因為我兒子堅持兄妹的名字一定要有一個字一樣。

messageImage_1667710287649.png

查看

彭渰雯 女士

​從母姓最難過的一關是自己的家人

我從小跟著母親姓黃,原因是外祖父家沒有兒子,所以他要求我爸要讓我從母姓,但當時如果想從母姓,就必須入贅或是由阿姨收養,幾經商量後,長輩們決定把我記在阿姨名下,從此我在法律上成為了「阿姨的小孩」。

在成長過程中,老師或同事知道我是從母姓的小孩之後,常常帶著半戲謔的語調調侃我是「被抽豬母稅的人」,或是被問為什麼會和弟弟不同姓,包括我的小孩也有問過我,我猜媽媽對這些事一直有些愧疚。長大後,民法修正成可以隨自己意願更改姓氏,可當時母親病重,不久後便離世,我便在也無法成為母親「法律上」的孩子。

黃哲斌 先生

當時我在法律上的媽媽是我阿姨
​相信我媽心裡一直有點遺憾

抽象圖案29
30D480E6-1D91-4BEE-819D-A91FB4C5F9C7.png
00:00 / 01:25
抽象圖案32
F8813A6D-B38F-405E-B2BD-625A6C750ABD.png
00:00 / 01:04

讓我們的孩子從母姓,算是我母親的遺願,是來自一種很傳統的、很可愛的善意。印象中,我母親來自屏東的傳統農家,她們家前面六、七個小孩都是女生,我爺爺為了要有男性傳宗接代,所以又娶了一位太太,後來也確實生了男孩,也就是我舅舅。

我猜,母親就是在這種男性傳宗接代的觀念底下,考量到我太太沒有兄弟,所以才會提出可以讓其中一個小孩從母姓的想法。我們也覺得這個想法很好,就很順利的決定讓小孩從母姓了。

施逸翔 先生

讓孫子從母姓
是母親出於傳統觀念的善意

抽象圖案22
00:00 / 00:52

刁姵琪 女士

倡導男女平等
也要兼顧宗教傳承

我從小跟著我母親姓黃,原因是外祖父家沒有兒子,所以他要求我爸要讓我從母姓,但當時如果想從母姓,就必須入贅或是由阿姨收養,幾經商量後,長輩們決定把我記在阿姨家名下,從此我成為了「阿姨的小孩」。而在成長過程中,難免有些特別的地方,比如老師或同事知道我是從母姓的小孩之後,常常帶著半戲謔的語調調侃我是「被抽豬母稅的人」,或是被問為什麼會和弟弟不同姓,包括我的小孩也有問過我。長大之後,正逢民法在討論是否能修正成可以隨自己意願從母姓,可當時母親病重,不久後便離世,等到法案修成後,也無法讓我真正地當母親的小孩,更讓我切身體會到「樹欲靜而風不止」的遺憾。

我姓刁,我的第二個兒子也姓刁。這個姓氏比較少見,所以我從以前就想讓孩子可以從母姓,我先生也很支持。當時我們都認為子女從姓可以很隨性,直到碰上宗教問題,才覺得非常不簡單。傳統上,很多事是以父系宗族為主,為了讓孩子從母姓,我們很努力跟兩家族不同宗教的人溝通,徵求祖先同意,寫疏文稟報上天,事情才有所進展。所以我覺得,對某些傳統家庭來說,在雙方長輩都還在的時候,把這些無形的程序都處理好,才有辦法真的實踐從母姓。

我姓刁,我的第二個兒子也姓刁。這個姓氏比較少見,所以我從以前就想讓孩子可以從母姓,我先生也很支持。當時我們都認為子女從姓可以很隨性,直到碰上宗教問題,才覺得非常不簡單。

傳統上,很多事是以父系宗族為主,為了讓孩子從母姓,我們很努力跟兩家族不同宗教的人溝通,徵求祖先同意,寫疏文稟報上天,事情才有所進展。所以我覺得,對某些傳統家庭來說,在雙方長輩都還在的時候,把這些無形的程序都處理好,才有辦法真的實踐從母姓。

274A809C-02A5-4628-8B1F-C3A7EE006389.png
小世界百科7-300x108-removebg-preview.png

【記者溫茗惠、洪賢幸、劉姿喬綜合報導】

文字|溫茗惠、洪賢幸、劉姿喬

影片|溫茗惠、洪賢幸、劉姿喬

網頁設計|溫茗惠、洪賢幸、劉姿喬
指導老師|康力平

聯絡我們

電話:(02)2236-8225 分機84113

傳真:(02)2236-9094

地址: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

670793-middle_edited.png
670793-middle_edited_edited.png
670793-middle_edited.png
bottom of page